编者话:
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,也是我国人民主要信仰的宗教。佛话是以佛为轴心的故事性民间叙事作品,是民众口头流传的有关佛祖、菩萨、僧徒及寺庙、佛教器物、风俗等民间故事或传说。在这些佛话故事里,人类创造了一个超自然的幻想世界,人们在这个神奇虚幻的世界里寄托自己的理想和希望。
佛话不是佛经,它是民间故事和传说;佛话又离不开佛,它充满佛气。佛话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首先是佛话故事对佛教文化的创造,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。
费尔巴哈曾经将《圣经》中“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”的说法反过来,指出是“人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”。宗教是千百年来人类关于神圣世界的观念、思想、形象、意境等的思考与实践的结晶。它把哲学、文学、艺术等世俗文化,按自己的标准加以改造熔铸,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凌驾于人间世俗生活之上的天国。表现在佛话中则是:
一、佛本生故事中,有许多古代劳动人民创作的佛话。季羡林先生在《佛本生故事选》序言中指出绝大部分的故事都与佛教毫无相干,有的甚至尘俗十足。”可见其中留有很多民间创作的痕迹。
二、佛话继承和改造了佛教中原有的神灵。如《乾坤袋》中,春节初一至十五闹新春的习俗居然是如来、弥勒二佛管天下的不同方式导致,整个描写诙谐幽默。民问故事将这些佛“人化”,使佛变成也有喜怒哀乐、七情六欲的凡人形象,只不过赋予他们以凡人所没有的神奇本领而已。这些佛生活于尘俗世界之外,却经常出现在人间,干预人间的生活;能了解过去,预知未来,变化形体,驱使自然力,有种种神通广大的宝物等等,并常用超自然的力量化解人类世俗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。如《撒沙填海涂》、《摘白云造桥》、《歇龙石》《对面夫妻》等。
三、凡与“佛”有关的僧侣、名人、寺院、佛像、佛物、佛塔、佛钟,直至洞亭桥、茶树花,都附有美丽的佛话故事。代表性的有《竹禅和尚》(僧侣)、《康熙御书少林寺》(名人)、《歪脖老母》(佛像)、《管饭寺》(佛寺)、《寒山寺的钟声》(佛钟)、《天都峰奇石》(佛石)、《经签和木鱼的来历》(佛物)、《莲花女》(佛洞)等,这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,文风隽永清丽,人民群众的创作天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。是大众借“佛”来寄托自己的理想,体现了人民大众朴素善良、正直通达的世界观。
一座山、一块石、一棵树,编个充满佛气的传说,就使它们有了灵气,给宗教信仰增添了许多情趣,使它更贴近百姓的日常生其次是佛教文化对佛话的影响。
一、民间故事都有极为古老的渊源,它在大众中口耳相传,极易湮灭散佚。最早将民间故事记在书面上并加以保存、传承的,一是佛教文献,二是佛教僧侣。
二、佛教为佛话的再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。一个著名的佛教人物常变为一个新的传说核,从而形成一个个佛教人物传说圈,如释迦牟尼、观世音,都有大量的佛话故事。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如普陀山的观音菩萨(《对面夫妻》)、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(《伏虎收徒》、《化缘建寺》)的传说故事。如果没有佛教等宗教化,及与之相关的风物传说,我国的许多旅游胜地就会失去其神奇的魅力。
三、佛教观念充分渗透了佛话。虽然佛话中的观世音与佛教中的并不完全一样,但她那“救苦救难”的根本性格内涵,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大多有关观音的佛话故事中。其次是“善恶报应”的观念。把“善恶”与“报应”结合在一起,就是受了宗教观念的影响。
佛话与佛教文化虽相互影响、渗透,但这毕竟属于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。丰富多姿的佛话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,是我国民俗文化的宝贵遺产。这本佛话故事集,精选包括佛及与之有关的人或物的传说故事六十二篇,内容通俗,情节生动,有较强的文学感染力。愿她能受到更多的读者的欢迎。
暂无评论内容